(十)
1.【答案】B
【解析】A 项,此句译为:因而怨恨也就少了。希:同“稀”,稀少。选项正确。B 项,此句译为:看到他们未被经书载录的遗诗,又感到很诧异。异: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选项错误。C 项,此句译为:
武王身边的随从人员要杀掉他们。兵:用武器杀掉。选项正确。D 项,此句译为:然而颜渊总是穷困缠身。
空:空乏,穷困。选项正确。故本题选 B。
2.【答案】A
【解析】A 项,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译为“的”。前句的意思:我为伯夷的意志感到悲哀。后句的意思: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B 项,前“于”介词,在。意思是:隐居在首阳山。后“于”同“吁”,语气词,唉。意思是:唉呀,只有死啊,命运是这样的不济!C 项,前“为”动词,是。意思是:仲尼特别赞扬颜渊是好学之人。后“为”动词,做。意思是:有不同志向的人,就不能在一起做谋划。D项,前“其”代词,他的。意思是:国人只好拥立孤竹君的次子。后“其”语气副词,难道。意思是:天道对善人的回报,难道就是如此吗?故本题选 A。
3.【答案】D
【解析】D 项,“作者对此也提出了批评”说法错误,于文无据。故本题选 D。
4.【参考答案】
(1)伯夷、叔齐勒住武王的马缰谏诤说:“父亲死了不葬,竟发动战争,能说是孝顺吗?作为臣子去杀害君主,能说是仁义吗?”
(2)有人说:“天道是没有偏私的,总是经常帮助好人。”像伯夷、叔齐应该说是好人呢,还是不该说是好人呢?
【参考译文】
孔子说:“伯夷、叔齐不记以往的仇恨,因而怨恨也就少了。”“他们追求仁德,就得到了仁德,又有什么怨恨呢?”我为伯夷的意志感到悲哀,看到他们未被经书载录的遗诗,又感到很诧异。他们的传记上说:
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要立叔齐为国君,等到父亲死了,叔齐要把君位让给伯夷。
伯夷说:“这是父亲的遗命啊!”于是逃走了。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逃走了。国人只好拥立孤竹君的次子。
这时,伯夷、叔齐听说西伯昌能够很好地赡养老人,就想何不去投奔他呢!可是到了那里,西伯昌己经死了,武王用车载着西伯的神主,追谥为文王,向东方进兵去讨伐殷纣。伯夷、叔齐勒住武王的马缰谏诤说:“父亲死了不葬,竟发动战争能说是孝顺吗?作为臣子去杀害君主,能说是仁义吗?”武王身边的随从人员要杀掉他们。太公吕尚说:“这是仁义的人啊。”于是搀扶着他们让他们离去。等到武王平定了商纣的暴乱,天下都归顺了周朝,可是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是耻辱的事情,他们坚持仁义,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上,靠采摘野菜充饥。到了快要饿死的时候,作了一首歌,那歌辞是:“登上那西山啊,采摘那里的薇菜。以暴臣换暴君啊,竟认识不到那是错误。神农、虞、夏的太平盛世转眼消失了,到哪儿去才是我们的归宿?唉呀,只有死啊,命运是这样的不济!”于是饿死在首阳山。
从这首诗看来,他们是怨恨还是不怨恨呢?有人说:“天道是没有偏私的,总是经常帮助好人。”像伯夷、叔齐应该说是好人呢,还是不该说是好人呢?他们如此地积累仁德,保持高洁的品行,却终于饿死!再说,孔子七十名得意的学生,仲尼特别赞扬颜渊是好学之人,然而颜渊总是穷困缠身。连粗劣的食物都吃不饱,终于过早地死去了。天道对好人的报偿又是怎样的呢?盗跖成天杀无辜的人,烤人的心肝当肉吃,凶残放纵,聚集党徒几人在天下横行,竟然长寿而终,这是遵循的什么道德呢?这是极大而又显著的事例啊。至于说到近代,那些不走正路、专门违法犯禁的人,却能终生安逸享乐,过着富裕优厚的生活,世世代代都不断绝。而有的人,选好地方才肯迈步,适宜的机会才肯说话、走路,不敢经由小路,不是公正的事决不发愤去做,结果反倒遭遇灾祸,这种情形多到数都数不过来。我深感困惑不解,倘若有所谓天道,那么这是天道呢,还是不是天道呢?
意见收集
您对就业桥有任何建议意见都可以给我们留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