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妈妈好还是铁妈妈好?
心理学家哈洛等人设计了一个实验,研究幼小的猴子对母亲的依恋。
哈洛制作了两种假的猴妈妈:一种假妈妈是用铁丝编成的,另一种是先做一个母猴的模型,之后套上松软的海绵状橡皮和长毛绒布。实验的时候,把它们和刚刚出生的小猴放进一个笼子里,观察它究竟喜欢里面的铁丝妈妈还是布妈妈。
一个有趣的现象出现了!如果铁丝妈妈身上没有奶瓶,而布妈妈身上有,小猴很快就和布妈妈难舍难分;即使奶瓶是放在铁丝妈妈身上,小猴也并不愿意在铁丝妈妈身边多呆,只在感觉饿时才跑去吃奶,其余时间都依偎在布妈妈的怀里。
这个实验很好地说明婴孩对母亲的情感依恋,针对依恋这个问题,心理学家们也进行了相当多的实验,不过这些实验不能在人身上做,只能在动物身上进行。尽管这使实验的说服力打了折扣,但是对于我们依然有着深远的启示。
无数研究印证了哈洛的结论,父母的爱和情感反馈对婴儿依恋的发展都是不可缺少的。主要照顾者接抱、抚摸婴儿,和婴儿说话,对婴儿的需要作出反应。反过来,婴儿会跟随照顾者的声音去注视、聆听和移动。连哭闹对依恋的发展都是有帮助的:照顾者会让婴儿放松,当婴儿停止哭闹时也会有成就感。和哈洛研究的猴子一样,人类婴儿也会紧抓着他们的母亲,当长大一点能爬后,会爬向母亲,待在母亲身边。婴儿对母亲的依恋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发展,在6到8个月大时表现得尤为强烈
根据发展心理学家鲍尔比的理论,依恋是在进化中形成的一种机制,用以使婴儿远离危险。一旦依恋形成,婴儿就开始表现出分离焦虑—当父母离开的时候感到害怕和难过。分离焦虑开始于8到24个月,12个月至18个月大时达到顶峰。之前婴儿被父母留给保姆时不会表现出难过,而现在他们在父母离开的时候会大声叫喊。
因此,布妈妈的故事无疑给我们那些忙碌的父母们上了重要的一课!
有人认为父母对孩子的爱天经地义,就如同本能,无需学习。但实际上,并不是每个人生来就懂得如何做好的父母。做好父母本身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它要求父母要有责任心,有能力,有耐心,最重要的一点,要有爱心,这才是孩子生命元素的第一位。
教育工作者同样具有深刻的意义。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以及一直流传的将老师比作慈母的比喻一教师,很多情况下或多或少在学生的心中其实也扮演着类似于父母的角色。那么,老师们,你们是否也是只关心学生的学业,而对学生的其他的情感上的各种需要置之不理呢?
所以不论是为人母者,还是为人师者,请你们不要再吝啬自己所能给予孩子的那举手投足的温暖,也许就是那点点滴滴改变着孩子的一生。
意见收集
您对就业桥有任何建议意见都可以给我们留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