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论观点: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它最早是由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班杜拉提出的。班杜拉将自我效能感区分为两种期待。结果期待是指人对自己某种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效能期待指的是人对自己能否进行某种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例如:我认为只要我能够每天坚持运动一定能够减肥成功,这是对结果的估计属于结果期待。但是我觉得我做不到每天坚持运动,这种对自己实施能力的估计叫功效期待。
二、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
1.个人自身的成败经验(最主要因素):例如我以前减肥成功过,那这次我要减肥,我就会更加相信我一定能减肥成功,对应的自我效能感就会高些,反之亦然。
2.替代性经验是指跟自己能力水平相当的人取得成功与否对你的影响。例如跟你关系很好的隔壁班的哥们儿,你们平时学习水平差不多,他比你先考试,考完了你问他怎么样,他觉得挺简单的,那相应的你也会觉得比较简单,你觉得自己也能考得好。
3.言语劝说是指别人对你进行说理增加你的自信心。
4.情绪唤醒是指如果你过于紧张焦虑,精神不佳就会对成功没什么信心。
三、自我效能感能影响的方面
影响人们对活动的选择以及对活动的坚持性;影响学生对待学习困难的态度;影响学习任务的完成;影响学习时的情绪状态等。
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
在教师招聘考试中,这部分知识点主要以理解为主,主要以多选题的出题。
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班杜拉对自我效能感的定义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班杜拉认为认为除了结果期望外,还有一种效能期望。结果期望指的是人对自己某种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如果人冲刺到某一特定行为将会导致特定的结果,那么这一行为就可能被激活和被选择。
这一概念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于20世纪70年代在其著作《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中提出的。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自我效能感理论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也得到了大量实证研究的支持。但至今关于自我效能的概念界定并非十分明确,特别是在与其他相关概念的区分上,因此也给自我效能的测量及其应用研究带来了困惑。
1.影响自我效能形成的主要因素
(1)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
它是影响自我效能感的最主要(最核心)的因素。一般来说,成功经验会提高效能期望,反复的失败会降低效能期望。但需要指出的是,成功经验对效能期望的影响还要受个体归因方式的左右。如果个体把成功的经验归因于外部的不可控的因素(如运气、复杂度等)就不会增强效能感,把失败归因于内部的可控的因素(如努力)就不一定会降低效能感。因此,归因方式直接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形成。转言之,可以说成功是一种经验,先做小事,积累后,再做大事。
(2)替代性经验
他人的替代经验也会影响自我效能。当个体看到与自己的能力水平相当的人(作为替代物)在活动中取得成功时,便相信当自己处于类似活动情境时,也能获得同样成功,从而提高自我效能。反之亦然。
(3)言语劝说
通过说理让学生相信自己具有能力,相信自己能够胜任学习活动,完成学习任务,就会给学生增添学习活动的动力,增强克服困难的毅力。言语劝说因其简便、有效而得到广泛应用。
(4)情绪唤醒
高水平的唤醒使成绩降低而影响自我效能,当人们不被讨厌刺激所困扰时更能期望成功。比如,紧张焦虑、精力不佳,容易降低人们对自我效能的判断。
在该部分内容中,曾出现过这样的辨析题;“个体过去的成功经验越多,自我效能感就越高”。该说法是错误的,一般来说,成功经验会提高效能期望,反复的失败会降低效能期望。但需要指出的是,成功经验对效能期望的影响还要受个体归因方式的左右。如果个体把成功的经验归因于外部的不可控的因素(如运气、复杂度等)就不会增强效能感,把失败归因于内部的可控的因素(如努力)就不一定会降低效能感。因此,归因方式直接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因此并不是成功经验一定会提高自我效能感。对于该部分的学习,主要理解这一知识点即可。
例题: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的最早提出者是( )
A.马斯洛 B.班杜拉 C.加涅 D.阿特金森
【答案】B。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的最早提出者是班杜拉。
意见收集
您对就业桥有任何建议意见都可以给我们留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