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师招聘考试中,道德发展是客观题常考考点,主要以单选题、判断题考察,其中单选题以定义类单选、事例单选为主;而判断题倾向于直接考察不同阶段特点及其对应。其中科尔伯格继承皮亚杰理论,认为道德发展不是只有两个水平,于是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著名的三水平六阶段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一、基本内容
(一)研究方法
开创了道德两难故事法,是对皮亚杰对偶故事的发展,同样也是用情境故事设置道德冲突并提出道德问题,让被试在自己的反应中投射内心的观念,反映出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
(二)阶段理论
1.前习俗水平
大概出现在幼儿园还有小学低中年级阶段,特征是儿童遵守规范,但还没形成自己的主见,着眼于行为具体结果,关心自身利害关系。
(1)惩罚于服从定向阶段。儿童缺乏是非善恶观念,只是因为恐惧惩罚而要避免,因而服从规范,认为免受处罚的行为都是好的,遭到批评指责的事都是坏的。
【例:海因茨不该偷药,因为会被抓起来】
(2)工具性相对主义定向阶段。行为好坏按照行为的后果带来的赏罚来定,没有主观的是非标准,或者对自己有利的就好,对自己不利就是不好。就是功利性的想要获得奖励。
【例:海因茨应该偷药,救了妻子今后可以照顾自己】
2.习俗水平
这是在小学中年级以上出现,一直到青年成年,特征是个人逐渐认识到团体的行为规范,进而接受并付诸实践。
(1)人际协调定向阶段。儿童按照人们所称“好孩子”的要求去做,以得到别人的赞许,如“偷”是不对的,互助才是对的。
【例:海因茨应该偷药,因为别人会夸好丈夫】
(2)维护权威或秩序定向阶段。服从团体规范,尽本分,要尊重法律权威,对是非的判断已有法制观念。
【例:海因茨不该偷药,偷东西犯法】
3.后习俗水平
已经发展到超越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达到完全自律的境界,年龄上至少是青年期人格成熟的人才能达到这层境界。
(1)社会契约定向阶段。有强烈责任心与义务感,尊重法制,但相信它是人制定的,不适应社会时就应该修正。
【例:海因茨不该偷药,偷东西确实不对但是因为是为了救妻子可以适当减轻】
(2)普遍道德原则定向阶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哲学,对是非善恶有其独立的价值标准,不受现实规范的限制,更多考虑道德本质而非具体的原则。
【例:海因茨应该偷药,人类的生命大于一切】
二、理论不足
1.现实教学背景下理论过于复杂可操作性不强。
2.被试主要以男性为主具有一定局限性。
三、习题演练
(单选题)问小明为什么不能撒谎的时候,小明回答撒谎不是好孩子,根据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小明处于什么水平。( )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超习俗水平
【答案】B。根据小明回答,判断处于好孩子定向阶段,即人际协调定向阶段,直接对应习俗水平。故B项正确。
意见收集
您对就业桥有任何建议意见都可以给我们留言哦~